曾国藩不报救命之恩,左宗棠李元度评价不一。吃瓜群众你怎么看?
与其相忘江湖,不如点击上方“岳麓书社”关注
铜官感旧话报恩
文 | 马美著
原载《老年人》2012年第4期
马美著
岳麓书社副社长、编审
光绪二年(1876)初秋,一艘客船停泊在长沙府铜官镇。船头站立着一位四十来岁的汉子,他遥望湘江西岸,眼前浮现出当年战火纷飞的场景。
那是咸丰四年(1854)的春天,曾国藩统帅的湘军从长沙兵分两路,大部队到南边的湘潭,他自带小部分人到北边的靖港,向太平军发起进攻。太平军自起事以来,所向披靡,早已让清军闻风丧胆。这是曾国藩组建湘军后的第一次军事行动,他知道此次成败事关重大,临行前偷偷写了封遗书,表达了必死的决心。湘军水师到了靖港,果然受到太平军的痛击,士兵纷纷逃散,曾国藩气恨交加,一跺脚跳入了湘江。随从士兵急忙去救他,遭到曾国藩的痛骂,他们不敢违抗军令,面面相觑。
危急关头,船后舱突然冲出来一个人,猛地跳入湘江,一把抓住了快要沉没的曾国藩。此人名叫章寿麟,才二十出头,投笔从戎,做了曾国藩的幕僚。原来,在曾国藩写遗书的时候,他的几个幕僚发现了,章寿麟等人担心曾国藩的安危,要求随他一起到靖港,被曾国藩拒绝了。他们于是商量,要章寿麟偷偷躲到船后舱,见机行事。水中的曾国藩看到突然出现在眼前的章寿麟,感到非常惊奇。章寿麟为了自圆其说,灵机一动,说是前来报告一个喜讯:湘潭那边打了大胜仗,援军马上就会赶到。曾国藩听到这个消息,信以为真,这才同意上船。后来湘潭果然大捷,曾国藩于是打消了自杀的念头。
在后来的二十多年里,曾国藩功成名就,封侯拜相。而章寿麟则一直仕途不顺,只在曾国藩管辖的江苏省做了几任知县。这年,章寿麟回湘探亲,乘船逆流而上,经洞庭湖转入湘江。靖港就在铜官的对面,旧地重游,章寿麟站在瑟瑟秋风中,感慨万千。后来,他画了一幅《铜官感旧图》,还写了一篇序言,记载了当初在战火中勇救曾国藩的往事。
章寿麟追随曾国藩多年,对曾国藩有救命之恩,到头来只当了个知县这样的小官,远不如湘军的其他各员,纷纷得到提携和升迁。按理说章寿麟该有满腹的怨言,可是在这篇序言中,他却表现出了很高的姿态。他说:
以见公非偶然而生,即不能忽然而死。
”意思是说曾国藩肩负着拯救天下的重任,他的出生不是偶然,他的死也不会突然,即使我不去救他,他也绝不会死在靖港。话虽这样说,可是章寿麟还是非常看重当年救曾的壮举,他拿着这幅感旧图,邀请好友题咏,于是与湘军有关的很多人,以及一些社会名流,纷纷写诗作文,发表对曾国藩是否知恩图报的评论。
对这件事发表看法,所持的立场不同,评价也就有很大的差异。曾国藩的幕僚李元度,正是当年商议派章寿麟躲在后舱的当事人之一。他一直追随曾国藩,成为了曾国藩的得力干将。可是后来,李元度因为一些事情与曾国藩闹了矛盾,对曾国藩一直记恨在心。在他题《铜官感旧图》的时候,曾国藩已经去世多年,可是他依然不肯原谅曾国藩,抱怨曾国藩薄情寡义,用了一句很刻薄的话:
倘所谓不言禄,禄也弗及邪!
”这里用的是春秋时介子推的典故,介子推追随公子重耳十多年,辅佐他成为晋文公,却没有得到封赏。意思是说章寿麟不求回报,回报也没有给他呀。
湘军的重要人物左宗棠,也做了很有趣的评论。他说:
公不死于铜官,幸也。即死于铜官,而谓荡平东南、诛巢馘让,遂无望于继起者乎?殆不然矣。
”左宗棠一生恃才傲物,对名满天下的曾国藩也并不服气。所以他认为,即使曾国藩死在了铜官,平定太平军就没有后来人了吗?言下之意,有我左宗棠在,太平军迟早也会被消灭。在左宗棠看来,是否报恩的问题,并不值得讨论。
对于李元度等人的指责,很多人不以为然,如时任湖南巡抚的卞宝第认为,曾国藩不把章寿麟救自己当作功劳,是出于公心;章寿麟不求回报,也是出于公心,两个人都是超然洒脱的人。我们又怎么能在意官位的高低呢?他的这一意见得到很多人的认可。
后来,章寿麟去世了,他的两个儿子继续请人题咏《铜官感旧图》,先后有一百多人加入到这场争论中来。历史的是是非非,就这样给后人留下万千评说。
【完】
查看更多精彩内容:
公众号: 岳麓书社
觉得今天的推送还不错?
顺手关注一个呗!
(长按识别左方二维码即可~)
版权声明
本图文消息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
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
违者依法追究责任。
▼点击“阅读原文”查看更多精彩内容